style> #wennei .showanswer{font-size: 14px;margin-bottom: 10px} .g9{font-size: 14px;}
隐藏菜单
id_7广告位-99%*49
搜索
认识周长说课稿_小学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
人阅读
id_1广告位-95%*60

《认识周长》说课稿

尊敬的各位老师,大家好!

今天,我将为大家分享“《认识周长》”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。这是一堂三年级(上册)数学教学内容,主要围绕“周长的概念、测量方法以及实际应用”展开。以下是我的思考过程及说课稿。


一、教学内容

教学内容:三年级(上册)人教版《数学》第六单元第61~62页“认识周长”。
目标确定
通过观察、操作,理解并掌握周长的含义,会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,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。


二、教材分析

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新内容,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后,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。教学目标: 1. 经历观察、操作等活动,理解并掌握周长的含义;
2. 掌握测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;
3. 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;
4.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。

重点与难点
- 周长的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;
- 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(如直尺测量、绳子绕物体等)。


三、学情分析

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平面图形,对“周长”这一新概念还有很大的认知难度。他们主要理解为“长度”,但并没有准确理解周长的含义。因此,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,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。

学生活动特点
1. 合作性较强:适合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;
2. 动手能力有限:在测量周长时需要多一些实际操作的经验;
3. 兴趣比较浓厚:喜欢通过测量、实验来探索数学知识。


四、教学方法

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: 1. 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
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。例如,城市夜晚灯光璀璨的画面,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观察对象。

  1. 操作探究,理解概念
    设立明确的问题:树叶、课桌面、三角尺周长在哪里?怎么测量呢?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动手实践,逐步掌握周长的概念。

  2. 实践应用,提升能力
    通过测量树叶的周长、计算多边形周长以及解决围金边、镶纸框的问题,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,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
五、教学程序

  1. 创设问题情境,引入新知
  2. 提出问题:同学们看,这是一片城市夜景,你看到了哪些物体?这些物体的周长在哪里?学生回答后,引出周长的概念。
  3. 设计活动:用课件演示树叶、课桌面和三角尺周长的位置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  4. 探究测量方法,理解周长的意义

  5. 操作实践:测量树叶和课桌的周长,小组合作完成。

    • 交流结果:树叶可能是一条曲线,但它的周长可以用线绕物体一周的方法来测量;课桌面是一个四边形,可以通过绳子绕一圈再展开测量。
    • 反思反思:学生通过动手操作,直观理解周长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。
  6. 分层训练,巩固提升

  7. 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(正方形、五边形等)。
  8. 用软尺测量腰围,通过合作完成任务。

    • 设计活动:先估计腰围,再实际测量验证,最后交流经验。
  9. 总结与拓展

  10. 总结本节内容,强调周长是物体表面所有边线的总长度,可以通过直尺测量或绳子绕一周的方法。
  11. 作业:布置测量某物品周长的实践任务,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。

六、评价与反思

这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,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了“周长”的概念,并掌握了测量方法。通过小组讨论、实际操作,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,还增强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课后,我将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反馈,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,确保后续的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。


说结束,谢谢!

《认识周长》说课稿

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!今天,我将为大家分享“周长的认识”一节说课。我是这次说课的第三人,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。

一、教材分析

  1. 教学内容
    教材内容为《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(青岛版)》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“图形的周长”。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,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,掌握一些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。

  2. 教学目标

  3. 认知目标: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周长,知道周长与长度的关系。
  4. 能力目标:学生能够通过观察、操作等活动,认识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,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。
  5. 情感目标: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,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,激发学习兴趣。

  6. 教学重难点

  7. 重点:理解周长的概念,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。
  8. 难点:准确认识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。

  9. 学情分析

  10.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长度测量方法,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。
  11. 能够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际操作产生兴趣,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。

二、教学过程设计

(一)引入情境,激发兴趣

  1. 故事情节
    教师播放一个关于老爷爷开垦农田的故事视频(课件展示),然后问学生如果每一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,需要多长的护栏。通过这个故事,自然引出“周长”的概念。

  2. 设计意图

  3.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入新知,激发学习兴趣;
  4.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(求图形一周的长度)。

(二)观察实例,认识周长

  1. 观察与描一描
  2. 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(如三角形、四边形),让学生观察并思考“什么是周长?”
  3. 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沿着图形的边线画一周,强调一周是“首尾相接”的关系。
  4. 师引导学生总结: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。

  5. 设计意图

  6.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,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周长;
  7. 为后续测量提供直观基础。

(三)动手实践,测量周长

  1. 量一量线段
  2. 教师提供直尺、软尺等工具,让学生量不同长度的线段。
  3. 展示学生量的结果,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些长度。

  4. 量一量周长

  5.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图形(如三角形或四边形),沿着其边线测量一周的总长度,记录下来。
  6. 师组织讨论:“怎么求这个图形的周长?”
  7. 通过学生的交流,总结出“量一量”是求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。

  8. 设计意图

  9.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,促进对概念的理解;
  10.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周长与实际生活中的需求相关(如 fencing、装饰等)。

(四)巩固应用,深化理解

  1. 计算练习
  2. 师出一些简单图形,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进行计算,例如三角形的边长为3cm、4cm、5cm,求周长;正方形的边长为6dm,求周长。

  3. 实际测量

  4. 组织学生到校园中寻找实物(如尺子、门框等),并量一量它们的周长,并记录下来。

  5. 设计意图

  6. 通过计算和实际操作,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;
  7.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,拓展知识应用范围。

(五)总结回顾,深化理解

  1. 总结周长意义
  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: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。无论是规则还是不规则图形,只要知道它的边线总和,就能求出其周长。

  2. 设计意图

  3. 突出本课的核心概念;
  4.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。

(六)课堂作业与反思

  1. 家庭作业
  2. 学生回家后,布置一两个练习题,巩固对周长的理解。

  3. 设计意图

  4. 强化学生课后学习;
  5.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,进行下一步优化。

三、说板书设计

板书设计:周长的认识

| 项目 | 教学内容 | 学生行为 | |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什么是周长? | 通过具体事例引入概念 | 学生举例,教师总结 | | 观察图形周长 | 观察操作 | 学生在纸上画一周 | | 量一量线段长度 | 测量方法 | 学生用尺子或软尺 | | 量一量周长方法 | 推导方法 | 小组讨论,得出结论 | |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| 计算实例 | 学生独立完成 | | 总结回顾 | 总结 | 教师引导总结 |


四、评价与反思

通过这节课的设计,我深刻体会到: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思考交流中理解概念是有效的方法。同时,我也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参与度的管理和反馈,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。

预期效果: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周长的概念,并掌握测量方法;课堂氛围活跃,学习兴趣浓厚。

不足之处: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可能会出现误差,需要教师课后关注并进行引导。此外,如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,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还需进一步挖掘。

总之,这节课的设计合理、目标明确,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这次优秀的说课内容和体验!

周长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路

一、教学背景

  1. 教学内容:本节课以《认识周长》的内容为主,通过具体生活中的实例,帮助学生理解“周长”的含义。
  2. 教学对象:四年级的学生,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,学习兴趣浓厚,但抽象思维能力尚需进一步发展。
  3. 教学目标
  4. 知识与技能:理解周长的概念,掌握计算简单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。
  5. 思想与方法:通过观察、操作、合作交流,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  6. 情感与态度: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激发学习兴趣。

二、教学资源

  1. 教师准备
  2. 课件展示树叶、正方形、三角形等图形,演示周长的形成。
  3. 多边形卡片(树叶、正方形、圆形)。
  4. 学生准备
  5. 直尺、软尺、剪刀或绳子。
  6. 实物:彩旗队路线图。
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

  1. 引入情境,激发兴趣
  2. 活动一:生活中的周长
   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物(树叶、正方形瓷砖等),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:“这些图形都有什么不同?”“它们的表面长度是多少?”
  3. 设计意图:通过具体例子,让学生感受到“周长”的实际意义。

  4. 直观感知,理解概念

  5. 活动二:比较图形的周长
    • 提问:“哪些图形是封闭的?哪些不是?”
    • 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。
  6. 设计意图: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明确“周长”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。

  7. 动手实践,掌握方法

  8. 活动三:用直尺量周长
    • 给出已知多边形(长方形、正方形)的任务,要求计算周长。
    • 学生分组合作,测量每条边并相加。
  9. 设计意图:通过实际操作,学生理解测量方法。

  10. 活动四:绳测周长

    • 出示树叶和圆形图形,引导学生观察“变曲为直”的过程,并用绳子进行测量。
  11. 设计意图:直观地展示曲线图形的周长计算方式。

  12. 合作交流,深化理解

  13. 活动五:小组讨论
    • 学生分组讨论: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?如何测量周长?
    • 展示各小组结论。
  14. 设计意图:通过讨论,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。

  15. 拓展应用,提升能力

  16. 活动六:解决实际问题
    • 题目:“彩旗队路线图中两条路线哪条更长?”
    • 学生分组计算周长并展示。
  17. 设计意图:将周长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,培养应用能力。

  18. 总结提升,回顾收获

  19. 活动七:整理收获
    •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,分享体会。
  20. 设计意图:帮助学生巩固知识,梳理思路。

四、教学反思

  1. 效果评价
  2. 学生普遍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,并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测量方法。
  3. 改进方向
  4. 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,适当增加曲线图形的练习。
  5. 优化分组活动设计,提高合作效率。

五、后续实施

  1. 作业设计
  2. 计算不同多边形的周长。
  3. 实际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周长。
  4. 课后延伸
  5. 探讨曲线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(如绳子和硬纸板等)。

通过以上教学设计,学生不仅能够掌握“周长”的基本概念,还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,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认识周长说课稿

教学背景

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“图形的周长”的第一节课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,掌握测量简单几何图形周长的方法,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。这节课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,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周长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。

教学目标

  1.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,通过观察、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。
  2.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、梯形等图形的周长。
  3. 认识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,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。

教学重点难点

  • 教学重点:理解周长的含义,掌握测量简单几何图形周长的方法。
  • 教学难点:通过观察、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实际意义。

教法与学法

  1. 教法:以学生为中心,采用“问题引导”和“实践体验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周长的含义,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。
  2. 学法:鼓励学生动用所知经验,小组合作完成任务;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。

教具准备

  • 多媒体课件、树叶图片、方格纸、直尺、绳子、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、梯形图片等。
  • 组织好学习小组,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、红领巾或实物图片。

教学程序设计

  1. 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
  2. 前置:课件演示一只是用学生常见的澡盆口展示“围周长”的问题,让学生猜测并回答。
  3. 中心提问:什么是图形的周长?你认为周长是什么?

  4.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,探索新知

  5. 教师引导观察方格纸上的几何图形,明确平面图形有周长的概念。
  6. 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树叶(如正方形、平行四边形、梯形等),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。

  7. 动手实践,量出周长

  8. 提供方格纸、直尺、红领巾或实物图片让学生在学具盒中选卡,小组合作完成任务。

    • 学生操作后填写计算周长的过程,教师及时纠正错误,并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。
    •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,帮助学生发现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。
  9. 巩固练习,强化理解

  10. 出示课件中的几何图形和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片(如红领巾、课桌、门框等),让学生指出图中哪些是周长,并解释周长的意义。
  11.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同时增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。

  12. 总结反思

  13.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,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。
  14.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周长的定义,并思考不同图形周长计算的不同方法。

教学时间安排

  1. 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:3分钟
  2. 动手实践,量出周长:20分钟
  3. 回顾整理,巩固理解:5分钟
  4. 总结反思:2分钟

材料与资源准备

  • 方格纸、直尺、红领巾图片(如三角形)、树叶图片
  • 学生学习小组

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,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学习几何图形的计算做好铺垫。

  推荐阅读

  李清照《渔家傲·红酥肯放琼苞碎》的赏析(史蒂夫贝克肖简介)

  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》优秀读后感_《孩子,把你的手给我》读书笔记

  夜的诗词(描写月夜的诗词)
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  • id_5广告位-99%*100
发表评论
畅言评论-后台-模板-公共模板变量-评论模板中修改
  • id_2广告位-99%*100
  • id_3广告位-99%*100
  • id_3广告位-99%*100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
你可能感兴趣

©Copyright ©2007-2016 www.zizaicun.com (FF范文万)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:2775252566 滇ICP备2024035790号-3   

合同范文
总结模板
通知体会
其他

©Copyright ©2007-2016 www.zizaicun.com (FF范文万)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:2775252566 滇ICP备2024035790号-3